Sunday, November 18, 2012

餐桌上的礼貌

古代就有所谓的站有站相,坐有坐相,吃有吃相,睡有睡相。

古人说:“食不言寝不语。”原是从饮食的卫生角度出发,可现代社会,家族成员各人生活都很忙碌,餐桌成了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,所以适当的在餐桌上谈论一下彼此的学习生活,反而有助于互相的沟通。 

进餐时,始终保持沉默是不礼貌的,应该同身旁的人有所交谈。 但是, 过度“餐桌训话”恐惧吃饭。

家长忙于应酬,晚上少有时间陪孩子一起吃晚饭。统计显示,大约3成中国父母不能陪孩子一起吃晚餐。即使有时间和孩子同桌吃饭, “亲子吃饭时间”往往也变成了 “家长训话时间”。不少家长一到吃饭时间,便开始询问孩子成绩、检查功课、同班比较,弄得孩子愁眉苦脸、哭哭啼啼,使晚餐笼罩在一种不愉快的紧张气氛中。 

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教授指出,如果将亲子吃饭时间变成饭桌指责,甚至变成家庭教育时间,久而久之,孩子对吃饭会产生一种习惯性恐 慌,孩子在饭桌上会如坐针毡,备受压抑和困扰,长此以往,容易诱发心理疾病。 “餐桌训话”还会影响消化和吸收,一到吃饭精神就紧张,食欲也会明显下降,还可能厌食。

家长经常在进餐时责骂孩子,会使孩子对吃饭产生习惯性恐惧,一到吃饭时间就“发怵”,在饭桌上如坐针毡,感到压抑。长期如此,容易导致心理障碍,出现厌食症

心理医生解释说,在正常情况下,孩子一到吃饭时就会产生旺盛的食欲,分泌较多的唾液,在这个过程中,如果孩子受到父母的责备和呵斥,精神紧张之下食欲便会 减退,唾液的分泌也会随之减少,即使勉强进食,也会影响消化和吸收。长此以往,形成条件反射,一到吃饭时间,情绪就紧张,食欲也会下降,久而久之,则会导 致孩子患上厌食症。

1、就餐环境要舒适、干净。

2、餐前气氛应轻松、愉快。

3、父母切莫在餐桌上进行教育。孩子有错,可在饭后选择适当的时机对孩子进行和风细雨般的教育。

所以,家长别把饭桌当课堂。教育孩子一定要选择适宜的时机和场合,“饭桌教育”实不可取。

每天晚上,一家人团团围坐在餐桌前,一边用餐,一边说话,正是一天之中亲子之间分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。但不少父母都抓住吃饭的半个小时,不是板着脸了解孩子在校表现,考试成绩;就是唠唠叨叨对孩子训话,引起孩子的反感。

其实,每一个人都有一张嘴,嘴巴有两个功能:一是吃饭,二是说话。吃饭人人都会,但说话并非是一件容易事。说什么话?怎么说?说得不好,餐桌的气氛就会变得紧张而带有火药味。说得好即为沟通,交流分享,既可密切亲子关系,又可提高孩子交流表达能力。

因此,每个人都应该学习,在学习中提升自己嘴巴的说话水平。首先对孩子要多说鼓励的话,关爱的话,赞美的话,宽容的话,诚恳的话,幽默的话,智慧的话; 少说或不说粗鲁的话,虚伪的话,鄙俗的话,侮辱的话,诽谤的话,愚昧的话。其次是用“爱心”说话———平等、尊重、豁达、开朗、宽厚、诚恳,多用讨论式, 少用命令式,了解情况,倾听是最佳策略,不轻易下结论,不急于批评。过度自负、自以为是地否决和批判别人,尤其要不得!

餐桌上的礼貌,不只是用餐的礼仪,家庭生活中,用餐的气氛最重要。谈话无需处处显示自己的学问和权威(那只表现你的霸道),可以普通话家常,不要考察个人学识,严禁呼喝斥责,影响食欲。

总之,和客人、长辈、家人、朋友等众人一起进餐时,要使他们感到轻松、愉快、气氛和谐, 那就是最好的餐桌礼貌。

你懂了吗?你实践了吗?